在出租车江湖里,一直有一场“华山论剑”亚星游戏官网,那就是“公司化”和“个体化”之争,两边吵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,谁也不服谁。
这事儿还得从老早前说起,小平同志南巡之后,各地出租车行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。那时候城市化水平不高,需求也一般般,但审批一放开,大量个体经营户就像闻到腥味的猫,一股脑钻进出租车市场,车的数量“蹭蹭”往上涨。可市场这东西,人一多就乱套,各种问题噼里啪啦全来了。于是乎,上头开始控制数量、限制个体经营,推行公司制,搞什么“收车政策”“集中管理”,把个体司机都“收编”进公司。这看似解决了问题,实则给行业埋下了一颗“雷”,权属关系变得一团糟。从那以后,“公司化”和“个体化”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,核定经营权期限、新增出租车指标的时候,吵得更是不可开交。
那这“公司化”和“个体化”到底是啥意思呢?“公司化”就像个神秘的大礼包,概念有点模糊。拆开看看,一方面,经营主体得像模像样,有股东、董事、经理,搞个法人治理结构,像个正规公司的样子;另一方面,运作模式也得符合公司的要求,有自己的财产,能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。简单说,一个是看你长得像不像公司,一个是看你做事像不像公司。而“个体化”就简单多啦,公民个人或者家庭登记一下,成为个体工商户,开着出租车拉活儿,这就叫“个体化”,就像街头巷尾的小饭馆,自己当老板,自己干活儿。
现在这场争论有结果了吗?嘿,还真有,“公司化”目前占了上风,成了官方认证的“宠儿”。各种政策法规都在给它“撑腰”,《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》说要鼓励规模化、集约化、公司化经营,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也喊着推动公司化经营,实现新老业态融合。地方上的法规和规章也跟着“凑热闹”,都在推行公司化,打压个体化。不过,个体经营户也没被彻底“消灭”,各大城市还是有那么一些“倔强”的个体,虽然数量不多,但也在顽强地生存着。而且有些所谓的“公司”,看着就像纸糊的,组织结构弱爆了,经营方式也简单得很,根本没有公司该有的“派头”。与此同时,“个体化”的呼声也一直没断过,时不时冒出来喊两嗓子。
为啥大家支持“公司化”呢?支持者觉得公司好处可多了去了。公司有品牌意识,就像武林高手有自己的独门绝技,能搞营销、搞创新,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。不像个体,眼里只有钱,就知道闷头拉活儿。而且公司实力强,要是出了大事故,赔偿超出保险额度,公司能扛得住,个体户可就难了。和车商、保险公司谈合作的时候,公司人多势众,议价能力强,能拿到好价钱,个体就只能被“欺负”。公司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,参加创建活动,完成专项任务,能提升行业的精神文明形象。另外,公司还能管司机,通过“政府 - 公司 - 司机”这种分层管理,让行业监管更到位,政府直接管个体司机可太难了。总之,公司化就像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,有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发展。
那“个体化”的支持者也不示弱,他们觉得从出租车行业的本质来看,个体劳动更适合。出租车是单车作战,每辆车都是独立的小王国,司机工作独立性强,不需要和别人“抱团”,竞争也是车与车之间的事儿,和公司没啥关系,“单兵作战”根本不需要什么规模效益。而且出租车经营全靠司机个人本事,服务好不好、挣钱多不多,全看司机自己努不努力,公司很难帮上什么忙。再说了,出租车经营投资小,除了经营权费用,主要就是买车钱,资金门槛越来越低,适合个人或家庭干。个体经营的时候,司机干活儿更积极,效率高、服务好,自己也更有幸福感。
现实中呢,很多出租车公司的表现似乎在给“个体化”站台亚星游戏app。除了少数真正“公车公营”的公司,多数公司都像个“甩手掌柜”。通过“买断”“租赁”“大包”这些操作,把经营权卖给司机,车也是司机自己买,经营风险也推给司机。司机成了自己赚钱自己花的个体户,公司倒成了不干活儿只收钱的“空壳公司”“皮包公司”,就像在中间“薅羊毛”。公司收的“份子钱”更是被大家骂惨了,有人说公司是“寄生虫”,富了老板,坑了司机和百姓。所以取消公司、实行个体化经营的呼声一直很高。
可个体化也不是十全十美。在公司和个体都有的城市,按道理个体没了公司“剥削”,效益和服务应该更好吧?可现实却打脸了,个体经营的服务水平往往更低。以前有专家力挺个体经营,对“温州模式”夸上天,结果2009年温州一场大罢运,把他们的“美梦”打碎了,个体经营的弊端也暴露出来。
所以说,“公司化”和“个体化”到底谁更好呢?双方都有一堆理由。但争来争去也没啥用,太绝对的结论最后往往闹笑话。要是公司能实实在在经营,服务好乘客,对员工也好,履行社会责任,那公司就是好样的。要是个体经营者能遵纪守法,诚信服务,服从管理,那个体经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个体也可以通过联营、组建协会这些方式,克服自己的缺点,既保持独立又提高组织化水平。
总之,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体,只要经营者能做到支持者说的那些优点,那就都有存在的价值,没必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,大家一起把出租车行业搞好才是正事!